但就算你做到了真誠,也避免了假會,還是有很多人會遇到另一個問題:
觀眾看了你的影片,覺得有道理,點頭稱讚,甚至留言支持,但就是不買單。為什麼?
今天這篇文,我要帶你拆解:觀眾不買單,通常不是因為「沒需求」,而是因為你「沒設計路徑」。
一、為什麼觀眾不買?
我們常以為「不買單」代表觀眾不需要。其實不然。大多數時候,觀眾是「有需求的」,只是缺少一個「下一步該怎麼辦」的明確指引。
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決策摩擦」:當一個人不知道該往哪走,他的預設選擇就是「什麼都不做」。
你應該也遇過這種狀況:
觀眾看完影片說:「哇,學到好多!」然後就滑走了。
讀者看完文章覺得:「好有收穫!」但從來沒有行動。
社群裡有人一直說:「老師講得真棒!」卻從來沒有報名你的課程。
這不是因為他們不需要,而是因為 他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。
所以,問題不在需求,而在「缺路徑」。
二、什麼是「設計路徑」?
所謂設計路徑,就是你要替觀眾把「下一步」設計好,讓他們不需要思考,就能自然往前走。舉例來說:
從「看影片」到「留言互動」:在影片裡設計一個提問,降低互動門檻。
從「留言」到「加入社群」:在留言後,提供一個「更多學習」的入口。
從「社群」到「報名課程」:在社群裡放見證故事、提供小工具,讓人感受到下一步的必要性。
這就是一條「觀眾路徑」:看 → 互動 → 社群 → 轉化。
很多創作者失敗的原因,不是因為內容不好,而是因為缺少設計路徑,導致觀眾永遠停留在「看」的階段。
三、隱形的轉化機制
在短影音裡,最聰明的創作者,不會一直喊「快來買!」,而是設計一個「隱形的轉化機制」。舉例來說:
你分享一個解決痛點的方法,最後補一句:「如果你想要更完整的系統,我在社群裡有整理。」 → 觀眾自然加入社群。
你拆解一個案例,最後說:「這只是三個策略中的其中一個,下週課程我會全部打開。」 → 觀眾自然考慮報名。
你提供一個小測驗,最後說:「想知道你的測驗結果怎麼改善?我整理了一份指南。」 → 觀眾自然留下信箱。
這些都不是硬廣告,而是「路徑設計」。它的核心不是推銷,而是「幫觀眾想下一步」。
四、設計路徑的三個原則
設計路徑有下面三個大原則:1.簡單明確
下一步一定要「一看就懂」。如果你的 CTA 太複雜,觀眾寧可不動。
2.低成本
第一步的門檻要夠低,不能一開始就叫人「買課程」。先要有一個輕量互動,像留言、免費下載。
3.循序漸進
不要覺得觀眾可以直接從「看影片」跨到「付費」。你需要設計中間的橋樑,像是社群、免費資源、體驗活動。
設計路徑,不是一次成交,而是「引導」。
五、轉化是一連串的行為而成
所以,觀眾為什麼不買?不是因為沒需求,而是因為你沒設計路徑。
內容是入口,路徑是橋樑。
沒有路徑,流量只會留在表面;有了路徑,觀眾才會真的往前走。
下次當你拍一支影片、寫一篇文章時,問自己:觀眾看完之後,下一步會去哪裡?
如果這個問題沒有答案,那就是你的設計路徑沒有建立好。

歡迎來信,我將會親自回應
若有商業合作、講課需求 都可直接寄信,至此 info@liontalk.com.tw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