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播出口技巧1:從「觀眾角度」倒推

觀眾在看到內容的那一刻,腦子裡其實會閃過三個問題。
第一個是:「這和我有關嗎?」—如果主題離他太遠,他甚至連往下滑的耐心都沒有。所以我們在開場鉤子要先做到「相關性」。
第二個是:「我能馬上用嗎?」—現代人資訊過載,如果一篇文章要讀完三千字才能行動,轉傳率一定很低。相反地,如果裡面有一個清單,觀眾會覺得「立刻有用」,「可即刻套用」的東西最容易被轉給身邊人。
第三個問題,常常被大多數創作者最容易忽略的:「我要轉給誰?」這裡就是從「被選擇」走向「被傳播」的分水嶺。因為收藏是為了自己,轉傳是為了別人。如果內容沒有幫觀眾指認出「一個具體的人」,那麼就算再有價值,他也只會先存下來。
大多數創作者只回答觀眾腦中的前兩個問題,卻忽略了第三個。所以,記得幫觀眾指認出一個具體的人。例如:「這份檢點表幫助大家減少風險」,觀眾會點頭但可能就停在這裡。但如果你寫:「這份檢點表,特別適合下週要帶社團的老師,記得轉給他」,觀眾腦中就會立刻浮現一個臉孔,一旦有了「具體的轉送對象」,行動的門檻就降低了。

傳播出口技巧2:在收尾加入「轉傳語境」

這是我自己在經營品牌時,最常用、也是最穩定有效的一個技巧。很多創作者以為,只要內容夠好,觀眾自然會想到要分享,但實際上,大部分人即使覺得內容不錯,也只會停在「點個讚」、「存起來以後再看」。因為在他心裡,分享是一個「要額外花心力」的動作。
所以我們不要期待觀眾自動跨過這道門檻,而是要主動幫他們「打開一扇門」。這扇門,就是收尾時的「轉傳語境」。
什麼是轉傳語境?很簡單,就是幫觀眾指認一個具體的場景和對象。當你在文章的最後加上一句:「如果你身邊有人最近也在準備考試,轉給他一份。」觀眾腦海裡就會浮現一張臉──那個正在準備考試的朋友。
我曾經在一篇文章裡,講了一個「創業前要先檢測三個問題」的方法。原本內容只是給大家自我檢測,但收尾我加了一句:「如果你身邊有人最近常說『要不要辭職創業?』,把這篇文章轉給他,能少浪費幾年。」結果那篇文章的轉傳率比平常高了三倍。原因不是因為內容突然變強,而是因為我幫觀眾「指定了轉傳的對象」。
內容好 ≠ 觀眾一定會分享,請務必要在收尾「開一扇門」
這一點很關鍵:當分享對象是清晰的,觀眾的行動成本會大幅降低。因為此時他不是在「幫作者轉」,而是在「幫朋友省一點時間或少走一個彎路」。

傳播出口技巧3:內容的「禮物感」

另一個讓觀眾願意轉傳的設計思路,是把內容包裝成一份「禮物」。
很多人害怕轉傳會打擾別人,甚至自己在收尾加「幫我分享出去」的時候,都會覺得心虛。但如果你把內容設計成「一份可以送人的東西」,觀眾反而會覺得自己在送禮,而不是在打擾。
例如:
一份能替孩子少走彎路的檢點表。
一段能讓朋友少花錢的提醒卡。
一篇能讓團隊更快做決策的框架。
這些看似簡單,但卻具備「送禮」的特質──小巧、實用、立刻能用。當觀眾覺得自己是「帶一份東西去幫助別人」,分享動作就會自然發生。
我在教學過程中常說:好的內容,不是「推銷」,而是「禮物」。人們可能會抗拒被推銷,但沒有人會抗拒一份實用的禮物。

把「被傳播」做成一個會自轉的系統

今天我們談的,不是去製造情緒起伏,而是把人性放回商業邏輯裡。觀眾會收藏,是為了自己。但當你把轉傳這件事設計進內容並且分三步驟:建立關聯與可用性、給出可立即執行的清單、收尾明確指定「轉給誰」,就是在打造一個會自轉的傳播系統。
請記得三個關鍵:
  1. 情緒是點火裝置,它讓內容有被傳的理由。
  2. 清單是燃料,它讓內容有被用的動機。
  3. 轉傳語境是出口,它讓內容有被送到對的人手上的路。
如果你希望看到變化,這裡有一個小作業:
選一個你已經寫好的主題,做三個版本的「收尾轉傳語境」——伴侶版、家長版、同事版。把同一篇內容推送給三種不同人群,觀察哪個版本的二次傳播率最高。
當你開始累積這種細小但穩定的優化,你的內容會從「偶爾被分享」變成「自然被轉發」。
最後,把「社交價值」當作設計準則去執行:讓讀者在轉傳那一刻,覺得自己更貼心、更專業、更可靠。當你替他加分,他就會替你開口。

今天,我們聊了「情緒型內容」的三個關鍵:
  1. 你要懂得「告別感」的力量,讓觀眾願意用轉傳來留下回憶。
  2. 你要會利用「錯過恐懼」,把內容設計成一張提醒卡,幫觀眾替別人守住機會。
  3. 你要創造「照顧感」,讓轉傳變成一份禮物,而不是打擾。
這三種情緒,能幫助你從「被選擇」進化到「被傳播」。
但是問題來了⋯⋯
就算你的內容能被分享,如果你的創業方向一開始就選錯,最後還是會走不遠。很多人卡在這裡:想創業、想做品牌,但沒先檢測自己是否準備好。
所以,接下來我們要談更進一步的議題:
《打造品牌創業 三鏡檢測法——先照清楚,再衝出去》

下一篇文章,我會帶你拆解:
放大鏡:找到顧客昨天就遇到的真問題,寫下過去 24 小時他們最常抱怨的三件事。
後照鏡:做一次「提前倒閉檢測」,列出三個月後最可能失敗的五個原因,現在就補洞。
全身鏡:問自己三個問題——三個月無人買單、一年不爆紅、三年才見成果,你還願不願意熬?
我會用自己的案例來拆給你看,從兩次失敗到後來重啟「老獅說媒體學院」。我過去的每一步是怎麼照鏡子、怎麼調整定位。看完請分享給正在考慮創業的朋友,因為這三面鏡子,能替他少掉幾年冤枉路。


歡迎回信,我將會親自回應

若有商業合作、講課需求 都可直接寄信,至此 info@liontalk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