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努力讓自己「被選擇」,但總覺得還缺了一股推你一把、讓人主動幫你分享的力量。
你不是沒內容,也不是不夠用心——只是忽略了真正驅動人們分享的,是情緒,而不是資訊。
這篇文章,我想帶你一起走過這段從「被看見」到「被傳播」、從「努力經營」到「自帶聲量」的轉變旅程。讓內容不只是被點閱,而是真正被分享、被信任,進而創造品牌價值的放大效應。
一、為什麼乾貨不是觀眾最想分享的東西?
觀眾收藏乾貨,是因為自己要用;觀眾轉傳內容,則是因為想讓別人知道「我在意這件事」。乾貨的價值在於「解決問題」,而分享的價值在於「表達自我」。
所以你會發現:
- 球星退役的新聞比輸球更容易被轉傳,因為它觸發的是「回憶」和「告別感」
- 車票開賣的提醒,比長篇交通分析更容易被分享,因為它觸發的是「稀缺」和「錯過恐懼」
- 有關兒童安全、教育的新聞,比艱澀的政策解讀更常流傳,因為它觸發的是「照顧感」

二、觀眾最容易轉貼的三種情緒反應
不是所有情緒都能帶來傳播,很多人以為只要挑起爭議或故意戳痛點,就能讓觀眾幫忙傳,其實這種做法短期可能有效,但長期會讓品牌信用受傷。真正值得放進品牌設計裡的,是那些「能讓觀眾覺得自己轉傳有價值」的情緒。情緒一:帶有「告別感」的內容
一段旅程結束、一個角色退場,人們會自然回頭,把自己的參與和回憶一併拿出來。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:聽到某個明星宣布退休,第一反應不是分析他的戰績,而是忍不住想跟朋友說一句「哇,我們一起追過他的比賽耶」。這就是「告別感」的力量。它不是單純的悲傷,而是一種「我們曾經一起經歷」的情緒。觀眾在轉傳時,實際上是在傳遞一段屬於自己的回憶。對品牌來說,最容易製造這種情緒的時刻,就是階段性的收束。例如:
- 產品改版前,把舊版用戶的心聲整理成「謝謝有你」的專題。
- 課程收官時,挑出幾個學員的轉變故事,做成「這段路的告別」。
- 公司週年慶,不只是慶祝,而是「這一年我們一起走過的三件事」。
情緒二:帶有「錯過恐懼」的內容
另一個經常引爆轉傳的情緒叫做 FOMO(Fear of Missing Out,錯過恐懼)。這種情緒背後的邏輯是:「我不能不提醒別人,否則會有罪惡感。」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票券、名額、限時機會。像前陣子連假高鐵票一口氣開賣,雖然大家都知道搶票的人很多,自己可能都買不到票。即使如此,很多人還是忍不住把購票提醒丟進群組,因為這不只是資訊,而是一種「替家人、替朋友守住機會」的姿態。
品牌要用好這個情緒,有兩個重點:
- 資訊要簡明:觀眾願意轉傳能直接用的內容,不希望還需要再解釋。
- 收尾要指定對象:如果你在文末寫「丟給需要的人」太模糊,但你寫「把這份重點轉給正準備考試的朋友」,觀眾就會立刻浮現一個具體人選,行動力會提高好幾倍。
情緒三:帶有「照顧感」的內容
最後一種最容易被低估,但其實最有長尾價值的是「照顧感」。舉例來說,上週台北某高中變電箱火警事件一出,家長之間瘋狂轉傳的不是現場照片,而是「消防安全檢點表」。
為什麼?因為轉這種資訊,代表我在意的不只是八卦,而是「替你減少風險」。
品牌要把握這個情緒,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做出「檢點表」或「小清單」。
- 做「檢查表」或「行動清單」,像「三步檢查」或「五項提醒」
- 收尾用一句:「把這份表轉給會需要的人」
- 當內容成了「送禮物」的形式,分享就不再是打擾,而是貼心。
上面的這三種情緒,乍看毫不相干,但共通點是:它們都在補足觀眾「想表達給別人看的那一面」。
三、如何設計內容,讓觀眾認為:「這太適合我朋友了!」
大多數創作者的問題,不在於內容不好,而在於沒有設計「出口」。觀眾看完之後,沒有一個自然的理由,把它交到另一個人手上。如果你觀察自己過去分享過的內容,你會發現一個規律:你不是因為內容多專業才分享,而是因為它剛好「適合某個朋友」。
例如:
- 看到有人分享「如何跟小孩談 AI 工具」,你立刻想到的是「我那個有小孩的朋友一定需要」。
- 讀到「連假車票搶票提醒」,腦子裡閃過的是「爸媽要去旅行,這得轉給他們」。
然而,很多人設計內容時,只考慮「我要把知識講清楚」,但沒有思考「觀眾在轉出去的時候,能替自己表達什麼」。如果內容讓觀眾覺得自己更有價值,他就更願意分享。這份價值可以是:
- 「我是懂門道的人」:轉出去,表示我懂這個議題的重點。
- 「我是貼心的人」:轉出去,表示我有在替你想。
- 「我是走在前面的人」:轉出去,表示我消息靈通。
歡迎回信,我將會親自回應
若有商業合作、講課需求 都可直接寄信,至此 info@liontalk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