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打造自我品牌時,一定會遇到這三個瓶頸
  • 你已經有一定書籤或主題,卻感覺觀眾總是記不住你的創作者
  • 總是等不到「讓人記得你」的轉換點
  • 看著別人第一眼就能讓人記住,對自己卻還有迷惑
不是你不好,是你沒有「設計記憶點」的視覺和語言經營力。
這篇文章,讓老獅說來幫你一步步搞懂。

一、你記得「全聯先生」,卻想不起某某講師

如果我現在唱一個旋律,我說「感冒~」你應該能接下「用斯斯」,對不對?
對的舉手!沒錯,這首歌,就是斯斯感冒膠囊的記憶點。
還有「風雨無阻最便宜」的全聯先生,你腦中是不是馬上浮現他拿著雨傘,淡淡說著「有需要,會再聯絡」的表情?明明沒有浮誇的詞句、激昂的音樂,卻就是讓人記得住,甚至不小心還會模仿。
又或者那句柔柔的:「才不會忘記你呢!」,林志玲在植物の優的廣告裡,只講了一句話,卻讓一整代觀眾記住了她的溫柔。畫面淡淡的,語氣輕輕的,甚至連品牌名可能都有人忘了,但這句話卻牢牢黏在我們心裡。
這些經典,是怎麼來的?不是內容多厲害,而是人設夠清楚。
不是你講了什麼,而是觀眾能不能一聽就知道是你說的!
所以,我想問你一個問題:
你有讓人「記得是你說的」那一句話嗎?
如果觀眾滑到你的內容,沒看到頭貼、沒看到帳號,只剩一句開場白或一句金句,他們能不能立刻說出:「啊,這是OOO!」?
如果答案是模糊的,今天的內容,會是一次很重要的對焦。
這是很多教短影音剪輯的老師會跳過的部分,但這對商業「個人IP 品牌」至關重要!所以我很想跟你分享。

二、3個讓觀眾無法記得你的致命錯誤

我們都知道,努力並不等於有結果。
很多創作者日更、拍片、寫文、直播,連凌晨都還在剪片回訊息,真的不缺努力。但奇怪的是——為什麼觀眾看完,還是記不得你是誰
他們可能按了讚、留言、分享,甚至追蹤了你,但幾天後就忘了當初為什麼會按下那個追蹤鍵。你用盡全力在輸出內容,可觀眾卻沒有留下任何印象,甚至無法在心裡貼上一個標籤。
這是創作者最常掉進的一個陷阱:持續努力輸出內容,卻沒有設計讓人記得的「品牌記憶點」。
我們先來看三個最常見的錯誤:

錯誤一:風格反覆橫跳,觀眾抓不到你是誰

今天是知識型分析,明天變搞笑段子,下週開始轉職煮菜教學⋯⋯
你每支影片都很努力,但觀眾每看一支,都像在認識一個新的人。
沒有穩定的人設,就無法建立記憶。
內容像跑馬燈一樣換來換去,觀眾也只能當過客,無法產生歸屬感。

錯誤二:語言與畫面零一致,記憶點斷裂

你的封面沒有固定風格、開場每次都不一樣、口頭禪也是想到什麼就講什麼。觀眾即使曾經看過你,也無法在下一次看到時立刻辨識出來。
觀眾記不住你,不是因為你不夠好,而是你讓他每次都要重新認識你一次。沒有熟悉感,就沒有連結,沒有連結,就談不上品牌。

錯誤三:資訊滿載,情感缺席

很多內容寫得清楚、講得完整,卻只有知識,沒有溫度。觀眾學完就走,不會留下,因為沒有「人味」,就不會被記住。
真正讓人記住的,不是你講了多少,而是你讓他「有感」。

這三個問題,不會馬上讓你失敗,但會慢慢讓觀眾對你「既熟悉又陌生」,聽起來很矛盾,卻是最真實的警訊。
你在努力輸出,他們卻在默默淡出(好悲傷 🥲)
所以從這一段開始,我想帶你思考:「被記得」這件事,真的可以透過設計。

三、品牌記憶點技巧 1:一致性,讓觀眾三秒內認出你

​​品牌的第一步,不是讓人喜歡你,而是讓人「認得出來你是誰」。
觀眾每天在手機上滑過數百支影片、幾十篇貼文,資訊多到炸裂,但真正會停下來點進去的,通常是「我好像在哪看過這個人」的那一瞬間熟悉感。
熟悉,才會停留。停留,才有機會被記住。
所以,打造記憶點的第一步,就是「一致性」:視覺要一致,語言要一致,語氣要一致。
讓觀眾在三秒內辨認出來:「這是你」!!
你可以從這些細節開始:

固定的封面設計與色系

不需要太花俏,但必須有辨識度。你可以設計一套你專屬的封面模板,色彩、字體、排版都固定下來,讓觀眾一眼就認出來「這支影片是你做的」。

每支影片開場固定一句話

這句話最好有節奏、有特色,甚至可以帶一點情緒。像我自己有時會說:「內容幫你進場,品牌幫你留下來。」這就是一種語言記憶點。

固定的標語與口頭禪

例如,有學生每支影片都會說「今天給你三個方法」,觀眾看到標題或開場就知道他要幹嘛了~

標題語感一致

你的標題要有自己的語言節奏與風格。是下標總愛反問句?還是愛用比喻?還是特別會用金句開頭?還是說「我有一個朋友,他oooxxx」,不管是什麼,只要持續一段時間,就會成為你專屬的語言風格。

這些一致性,會慢慢在觀眾腦中形成一個「形象標籤」:你是那個說話快狠準的創作者、或你是那個風格簡單卻句句打中的講者、或你是那個封面永遠黃色背景的人。
也許你會問:「我不想被侷限在一種風格怎麼辦?」
記住,一致性不代表不能變化,而是你在變化的同時,有「固定的核心」讓觀眾知道這還是你。
不怕重複,只怕模糊。觀眾要的是「我知道你在說什麼,也知道你是誰」。
 

四、品牌記憶點技巧2:可引用,讓觀眾幫你傳播

我們每個人,都在追求「觸及更多人」,但你有沒有想過,真正能讓你傳得更遠的,不是演算法,而是「觀眾替你說了什麼」,也就是觀眾傳你的影片給朋友時會一起傳過去的一句話。
最強的擴散力,從來不是你自己講的內容,而是觀眾記住一句話、記住一個畫面、記住一個橋段,然後在聊天中、留言裡、自我提醒時,不小心又把你說過的話講了出來。
這!就叫「可引用的記憶點」!!
我遇過有創作者,名字有點難,觀眾甚至不知道那個字怎麼念,但每次說到某個領域,就會有人說:「我有看過一個人講過一句話,說得很準⋯⋯」,這就是影響力的開端。
怎麼設計出這種被引用的東西?以下是我整理過最實用的三種方式:

一句有畫面的金句

「內容幫你進場,品牌幫你留下來」這句話,可能你已經聽我講過十幾次,甚至你自己也講給別人聽過。它不是知識,而是一種價值的整理。它短、有畫面、可以複誦,而且有「角度」。

一個觀眾可以模仿的橋段

我前面提到的學生每支影片都開場說:「今天給你三個方法⋯⋯」久而久之,觀眾開始會留言評論:「第一個實用,第二個不錯,第三個我試過沒用」之類的。當觀眾會預測你、跟著你、甚至玩你的格式時,這記憶就深了。

一個觀眾會講出去的比喻

好比我在課堂上常講:「你現在拍的每支影片,就是你未來的業務代表。」這樣的比喻一聽就懂,而且觀眾會在跟朋友聊內容時不小心轉述去教他們的朋友,這就是你在場以外的存在感。(也是老獅的成就感來源啦~😆)

要記得,觀眾不會去背你的內容,但他會記得「那句講得很像我心裡想的話」。
你要做的不是寫得多厲害,而是讓觀眾在看到那句話時,心裡有一種「啊對對對對~就是這個意思,我也想這樣說!」的感覺。
可引用,代表你幫觀眾整理了感受,也幫他們說出了心裡的話。這樣的內容,才會被分享、被記住、被傳播。
你講得好,不如讓他們講出去。

五、品牌記憶點技巧3 :反覆曝光,讓記憶越看越深

我們常以為:「觀眾已經看過了,再講一次會不會太重複?」
但你想想喔,你一首歌,聽一次就夠了嗎?就會唱了嗎?(最近很紅的《Kpop 獵魔女團》可能是啦哈哈哈哈)
品牌記憶點也是一樣!不是你講了,他們就記住了,而是你重複講過很多次,他們才會真正記住。
這個時代的資訊量太大,觀眾不是記性差,而是注意力太稀缺。你不重複,他們根本沒機會記得你。
所以你要練習的,不是一直生新主題,而是把同一個主題,用不同角度、不同形式、不同平台,反覆拆解、反覆輸出。
我舉幾個我自己常用的方法,有些也在以前的電子報和文章也講過,跟你分享,你也可以馬上實作:

一個主題,拆成五種內容形式

像我在課堂上講「品牌記憶點設計」,我會拆成短影音、電子報、長文教學、社群貼文、直播 Q&A。每一次講法不同,但核心都一樣。觀眾從不同入口接觸,記憶就會疊加。

一句話,反覆穿插在不同內容中

「內容幫你進場,品牌幫你留下來」,你可能在我三篇電子報、五支影片中都聽過這句話。我故意講很多次,因為我要讓你有一天在某個講座、某場簡報中,脫口說出這句話⋯⋯然後想起,是我教你的 😎

用舊內容重新包裝與延伸

不要怕用過的內容沒價值,那些內容才是你的資產。你可以挑出表現好的影片,把裡面的一句話擴寫成一篇貼文,或把一支影片的三個重點拆成三支短影音,每一支都聚焦更深。這樣不只省力,也能累積一致印象。
觀眾不怕你重複,他們怕的是你講得太散。
當你能把「一個觀點、一種語言風格」反覆講到他們自動浮現你的人設,那你就不只是內容創作者了,你是一個有辨識度的品牌。
你的目標不是每次都說得不一樣,而是每次都更清楚地說出你是誰。
而你知道自己是誰嗎?
我在之前的文章〈拍短影音前必問的3句話!角色定位三句型公式大公開〉也花了一整個篇幅聊過。


歡迎回信,我將會親自回應

若有商業合作、講課需求 都可直接寄信,至此 info@liontalk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