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內容、有知識,卻總在關鍵時刻被別人搶走聲量的人
努力讓人記住自己,但總卡在:「為什麼觀眾還是不選我?」
你不是沒內容,也不是沒風格,而是還沒「說清楚你的特別」。
我想陪你,讓你的品牌,不只被記住,而是被選擇。
一、你記得「乖乖」,卻說不出為什麼選它
如果我現在說一個詞:「綠色包裝,裡面有玩具的小零食」,你腦中是不是立刻浮現兩個字?沒錯,就是那個小時候去雜貨店時,總想要買一包的「乖乖」。(當然,現在綠色的乖乖是專門放在電腦旁邊的,上面還要寫電腦乖乖呢)
你記得它的名字,也記得它的顏色,但你有沒有想過,那麼多零食,為什麼你會選它?
是因為口感特別好嗎?也許不是。
答案是因為它在設計上有一個差異化。打開包裝,你會得到貼紙、玩具或一點小驚喜。那種「不只是吃,還能獲得獎勵」的感覺,才是你真正選它的原因。它創造了一種情緒:期待感。這份期待,才是品牌留在心裡的方式。
選擇從來不是理性比較,是情緒牽引。
你記得的,不只是餅乾的味道,而是那份「期待有驚喜」的感覺。於是你選它,不是因為它最好,而是因為它最能讓人期待。
所以今天這一篇,我想問你一個問題:
觀眾選擇你的時候,真正的理由是什麼?是因為你的觀點最有邏輯?你的影片最華麗?還是觀眾說不上來,但就是想聽你講的版本?
這就是差異化的關鍵,真正的差異化,不在於你講了什麼,而在於你怎麼讓觀眾「只對你產生情緒」。
這一點,很多創作者忽略了。他們花了很多力氣在講觀點,卻很少時間經營「觀點背後的情緒期待」。
所以,有沒有成為別人心中的「獨有版本」(俗稱:白月光),才是能不能被選擇的核心。
二、很多速食店都在賣漢堡,為什麼家長會選麥當勞?
還記得 90 年代的麥當勞嗎?那時候它不只是一家速食店,更是「小孩的天堂」:快樂兒童餐、溜滑梯、球池,讓小孩吃飯也能玩樂。
父母帶孩子去,不只是為了吃飯,而是因為麥當勞解決了一個痛點:「小孩有地方放電,父母能暫時喘口氣。」
但現在,麥當勞把遊戲區撤掉了。為什麼?
隨著手機和平板誕生,各種親子餐廳越來越浮誇,麥當勞的遊樂設施不再是父母選擇麥當勞的理由。
所以麥當勞將遊戲區撤掉,取而代之的是自助點餐機、外送取餐區,以及更大的廚房。新的差異化主力在「出餐更快、外送更有效率」。
這正是品牌被選擇的真相:不是你想提供什麼,而是觀眾此刻需要什麼。觀眾不會因為你知識最多就選你,也不會因為你最努力就留下來。
他們要的,是誰能最懂得回應他當下的需求。
所以,有人選擇你,可能是因為你說話的節奏剛好能陪伴他通勤;可能是你的語氣,讓他覺得安心、舒服;可能是你的角度,剛好解開了他卡住的問題。
觀眾或許會記住很多人,但最後,他們只會選擇其中一個。
三、觀眾選擇不了你的三個常見誤區
我們常說,要讓觀眾選你,關鍵是要有「差異」。但很多人對差異的理解,卻常常走錯了方向。以下三個,就是最容易讓你失去「被選擇資格」的誤區。
錯誤一:標新立異,以為越奇怪越好
有些創作者刻意用誇張的打扮、極端的立場、強烈的語言來博眼球。短期內,的確能引來注意,但問題在於:有人把這種注意轉成了價值,有人卻只停在笑話。舉例來說,有位健身直播主一開始也靠誇張裝扮與爆粗口吸引到關注,很多人覺得他很獵奇。
但他後來用專業知識和長期互動,把「誇張形象」轉化為「硬派、敢講」的品牌差異,才真正走向「被選擇」。
反過來,一些素人雖然曾因外貌或口頭禪爆紅,但幾年後,大眾只記得「他很奇怪」,卻想不起來他能帶來什麼價值。
這就是停在「被注意」,卻無法走到「被選擇」。
真正的差異,不是讓人覺得「你好怪」,而是讓人覺得「這個人有他的方式」。
錯誤二:擦邊賣慘,用情緒強迫觀眾記住你
現在還有另一種熱門的起號方式靠的是「同情流量」:透過不斷講述自己的辛苦和委屈,或者靠擦邊球來挑戰尺度,想要讓觀眾停下來看。表面上看起來很有效,因為這樣能快速引起關注,甚至短時間內成為「爆款」。但問題是,觀眾幫你按個讚、留句加油,並不代表會願意跟你走更長的路。
你被選擇的理由,應該是「你能提供觀眾需要的東西」,而不是因為你很可憐。情緒可以吸引注意,但不能當作唯一的價值。
錯誤三:只停在「被記住」,卻沒有理由被選擇
在上一篇〈如何讓觀眾記住你?4個方法打造有記憶點的內容〉,我曾提過很多創作者會掉進一個陷阱:「只有知識,沒有溫度 → 觀眾記不住你。」但就算你已經做到了「被記住」,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就是:觀眾記得你,卻不代表他會選你。
就像同一個班級裡,你記得 10 個同學的名字,但如果要找人一起合作,你會選誰?
答案肯定不是「誰名字最好記」,而是「誰讓你覺得合作起來最安心」。
差異化就在這裡,被記住只是第一步,但被選擇才是最終戰場。
如果你只有記憶點,卻沒有設計「為什麼要跟你走」,你依然會在關鍵時刻被換掉。但別忘了,在上一篇我們聊的是『記憶點』,這一篇我們要提醒的是:記住≠被選。
以上這三個誤區,有些乍看之下是聰明操作,但實際上會讓你在觀眾心中「失去成為首選的資格」。
與其問自己:「我要怎麼讓更多人看到我?」
不如開始問:「我要怎麼讓觀眾願意一直選我?」
四、品牌差異化技巧 1:需求對位,「你就是我要的」
差異化不是比誰努力,而是比誰更懂得「對準需求」。觀眾不會因為你最全面就選你,而是因為「你剛好懂他現在的痛點」。
你可能做了很多影片、很多直播,付出很多努力,但如果沒有對準觀眾當下的需求,依然不會被選。
你可以從這些方向開始對位:
定義你要服務的「當下需求」:
觀眾是需要陪伴?需要快速解法?還是需要情緒共鳴?
減少不相關的內容:
不要什麼都做,否則需求對位會模糊。像我常常說:「內容幫你進場,品牌幫你留下來。」。
定期檢視差異化是否過時:
過去觀眾要的是長影片 YouTube,現在可能轉向短影音 Reels,而未來也許會追求即時互動的直播或 AI 陪伴。。
記住,努力是基本,但能不能對準需求,才是被選擇的關鍵。
不怕重複,只怕需求不對位。觀眾要的是「我知道你在能解決我的痛點」。
五、品牌差異化技巧2:內容減法,專注你的唯一
很多創作者想「多元發展」,結果每個主題都碰一點,最後卻讓觀眾完全抓不到重點。今天講理財,明天講健身,下週又換成旅遊心得,看似多才多藝,但實際上沒有留下任何專屬的記憶點。
真正的差異化,來自「減法」。
當你把那些任何人都能講的東西刪掉,只留下「非你不可」的部分時,你的品牌才會清晰。
就像一位專攻簡單飲食法的營養師,她不是把所有健康主題都講一遍,而是堅持「用五種食材,幫你做一週菜單」,這就是她的唯一感。
你可以這樣練習:
一句話定位:如果你只能用 10 個字介紹自己,你會怎麼說?
內容斷捨離:檢查過去 10 篇內容,哪些其實別人也能講?哪些只有你能講?把前者刪掉。
觀眾測試:問 10 個觀眾:「如果要介紹我,你會怎麼說?」觀察他們的用詞。
觀眾要選的,不是萬事通,而是「這個主題,我只想聽你的版本」。
這和我在之前的文章〈拍短影音前必問的3句話!角色定位三句型公式大公開〉其實是一脈相承的。
那一篇我談的是——在拍內容之前,你要先用「三句話」把自己定位清楚,否則再多內容都會模糊。
而這一篇,我想帶你更進一步思考:就算你能被觀眾記住,如果沒有經過減法,刪掉那些不屬於你的東西,你依然無法成為被選擇的那一個。
六、品牌差異化技巧3 :獨特標籤,成為觀眾的唯一
差異化的終極檢驗,不是你自己怎麼定義自己,而是觀眾會怎麼介紹你。想想那些被清楚標籤的品牌:
綠油精 → 一瓶多用
老高 → 說故事給老婆聽的知識型 YouTuber
這些標籤不是品牌自己喊的,而是觀眾自然幫他們貼上的。
如果你沒有標籤,觀眾就只能說:「他就是一個也在講行銷的人」、「她就是一個也在分享生活的人」——這代表你還沒進入「被選擇」的名單。
你可以這樣建立標籤:
自我提煉:想想你最常被觀眾回饋的特色是什麼?
重複加深:在內容裡持續用同一句話或同一個比喻,讓觀眾不知不覺記住。
讓觀眾測試:去問追蹤你的人,他們會怎麼用一句話介紹你。
當市場願意用一句話定義你,你的品牌就完成了第一步。
所以到這裡,你應該會發現:
差異化不是炫技,而是要讓觀眾在眾多選項裡,清楚知道「為什麼是你」。
你要對位需求,因為沒有人會選一個解決不了自己痛點的創作者。
你要做內容減法,刪掉那些誰都能講的東西,只留下屬於你的唯一感。
你要建立獨特標籤,讓觀眾想毫不猶豫地選擇你。
這三個步驟,會把你從「被記住」推進到「被選擇」。「記住≠被選」,觀眾記得你已經是成功的第一步,但接下來願意只選你,才是真正的成功。
「記憶點能讓你進名單,但差異化才讓你成首選。」
歡迎回信,我將會親自回應
若有商業合作、講課需求 都可直接寄信,至此 info@liontalk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