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常有這種感覺:

「好不容易拍了一支影片,寫了一篇貼文,剪了一段 Reels,結果一下子就被演算法洗掉,觀眾也沒什麼反應,然後⋯⋯又要重拍、重寫。」

然後心裡開始焦慮:「我是不是內容不夠好?」

嗯⋯⋯我懂。
我想告訴你,問題不是你拍得不夠多,而是你用得不夠久。

我們不是缺內容,而是缺「設計內容重複使用」的系統。

這篇文章我想來跟你介紹我自己使用的「內容拆包表」,我先舉我自己的實際案例給你聽,再把萬用公式教給你。

不用擔心,你一定能學會!讓我們開始吧。

 

一、實戰案例:我怎麼把一封電子報,變成五種形式?

我之前發了一封電子報:《乾貨滿滿!七種影片無感病,你中了幾種?》

這封信,不只是一封信。

我設計性地把它「一變五」,讓同一份內容變成了:

電子報:每週固定發給訂閱者

FB/IG 的精華圖文貼文:濃縮觀點變成段落式貼文,搭配設計排版,強化保存與分享率

50 秒短影片腳本:將觀點拆解成口語化腳本,拍成乾貨短影音,且多平台同步發布,提高內容壽命與觸及

Notion 筆記鉤子:信件內容改為網頁筆記,當作影片留言互動的「免費贈品」,大幅提升觀眾分享、留言與轉發

學院教材補充:整份內容收錄進我創辦的全台最大「老獅說媒體學院」成為補充教材,長期持續發酵,未來教課都可以再次拿出來用

這不是多花五倍時間,而是我透過「內容多角拆解設計」,讓一支內容可以支撐一週甚至一個月的素材。

重點提醒:

這些內容不必在一週內全部發完,你可以根據當週主題節奏、社群互動狀況,分散安排發布。

同一主題,也可以在不同時機、不同角度下反覆提起,加深觀眾印象,也幫你省下每天想新主題的焦慮。(相信我,我也很理解「今天要拍什麼」的焦慮 😂)

 

二、延伸應用:YouTube 長片也能這樣拆

雖然我主要是教短影音,但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,因此也有很多創作者問我:「如果我想拍 YouTube 長片,怎麼拆?」

答案是:同樣可以拆,甚至更有料可拆!

例如可以這樣做:

短片:一支 10 分鐘的教學影片,精華段落剪成 3 支 60 秒的 YouTube Shorts/IG Reels

  • 一個重點:每支短片選一個重點句,加一句 punchline,讓觀眾一秒理解主題焦點
  • 圖文/貼文:從長片中抓出 3-5 段觀點或金句,做成圖文、貼文,或延伸成相近的話題
  • 限時動態:拆成 3-5 段互動型小內容,觀眾的留言、選項、疑問,也就成了你下一篇貼文、下一支影片的靈感來源與觀點素材。

一支內容,用得深、拆得巧,不只讓內容壽命延長,還讓你與觀眾的對話更密切。

這,就是內容經營的本質。不是拍最多,而是讓每次拍,都有更多變化。

 

三、內容拆包表|送你一份可以照抄的邏輯表單

 

📌 Step 1:拆標題(切換說法)

原主題:________

可以怎麼轉:

故事切入版:________

反常句開頭:________

用痛點問句:________
 

📌 Step 2:拆片段(變短影音)

精華畫面段落(時間碼):________

拍攝時可預留停頓點,方便剪成 3 段短影音使用
 

📌 Step 3:拆語錄(變限動+貼文字卡)

寫下你影片中 2-3 句觀眾會記得的金句:

________

________

________
 

📌 Step 4:拆文字(變電子報/圖文教學)

影片原始稿能否壓縮成圖文內容?

有沒有案例能再細寫變成一篇信?

有沒有哪句話能延伸變成 CTA 提問?

📌 Step 5:拆互動(引導留言)

結尾設計一句引發回應的話題句:________

可搭配 Notion 筆記、下載連結當作誘因素材

 

四、內容不是發完就結束,而是開始另一段對話

很多創作者在發完一支影片後,就默默關掉 APP,開始想下一支主題。

但我想提醒你:內容發出去,不是結束,而是對話的開始!

你在影片尾巴加的那一句 CTA,有沒有人留言?

留言裡有沒有出現你沒想過的提問?

觀眾會不會把影片轉貼出去,還順便幫你跟朋友推薦?

甚至⋯⋯你發現一段內容反覆被問、被轉貼、被討論,那其實就表示⋯⋯你該再說一次!

很多創作者覺得自己要一直講新東西,才算努力,但真正的高手是懂得從觀眾反應中,延續對話、擴大影響力!

觀眾的留言、選項、疑問,本身就是下一支內容的靈感素材,例如限時動態可以拆 3 段、留言問題可以做 1 集,甚至你可以在兩週後,用不同切角「再說一次相同概念」,效果一樣好!

重點不是產出更多,而是重新用更多次,漣漪迴盪更遠更久。

記得,我們不是創作者工廠,而是觀點經營者。

內容經營的關鍵,不是每週拚新東西,而是設計一套「能重複、能延伸、能被記住」的系統,然後重要的事情重複說,觀眾就會記得你。

 

五、短期靠演算法,長期靠品牌記憶

我知道,有時候你可能也會懷疑:「我花這麼多時間拍一支片,結果觸及這麼低,真的值得嗎?」

沒錯,一支影片的表現會受到演算法影響,這我們改變不了⋯⋯(心有戚戚的請舉手 🥲)

但我們能做的,是把每一次拍好的內容不浪費,給它用到極致!!!

讓它變短片、變貼文、變限動、變教案、變筆記⋯⋯讓它活過平台的一瞬間,延續到你品牌的長期價值。

演算法給你的是機會,但品牌記憶才是你能掌握的資產。

真正讓觀眾記住你的,不是某一支爆紅影片,而是「你總是這樣說話、總是講這類觀點、總是懂我在痛什麼」。

所以,別再急著問:

「這支影片效果好不好?」

更應該問:

「這支影片我還可以怎麼再用一次?」

「再用一次、再用一次、再用一次」因為很重要,所以老獅我寫三遍給你看。

我們不是在拼內容量,而是在建一座「觀點圖書館」, 每一段內容、每一個觀點,都是觀眾未來願意回來找你的理由。

歡迎回信,我將會親自回應

若有商業合作、講課需求 都可直接寄信,至此 info@liontalk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