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給拍短影音影片總是抓不到要點的你,一份乾貨資訊!!!
上禮拜我開了我這幾年來的第一堂【操盤手】大課,來的同學幾乎都已經是非常有經驗的同學,有藝人、網紅、醫師、老闆、經理人等。
記得同學跟我說:「老師我跟你幾年了,你的整系列短影音課程對我最有幫助的還是定位和商業模式,以及我到底應該要做什麼,以及應該拍什麼。

這一次,我找到了!

其實聽到這一小段反饋很有感觸,我真的覺得拍影片門檻很低,每個人都會也都懂,但要真的知道拍什麼對自己比較有價值,這確實需要一點時間。

接著我們回到上週提到:
  • 很多創作者卡在「影片有流量,卻沒人下單」。
  • 拍得漂亮,剪得用心,但留言少、私訊少、成交更少。
其實問題常常不是沒努力,而是,

你可能中了幾種「看起來還好,觀眾卻無感」的內容病。
這週,我要來談談這些「7大影片無感病」的真面目!
每一種,我都會先說明觀眾為什麼會滑走,
再用具體例子,幫你對照自己的影片,一條條排除。
我們直接開始。

無感病 No. 1:影片開頭太慢,三秒沒進重點

在社群平台,觀眾不會耐心等你鋪陳,我看過太多創作者一開頭還在「大家好,我是誰」,但觀眾根本撐不到你想講的重點。
在短影音平台,手指會不會停下來,取決於前三秒,你還原自己的情境大概就知道了,你估計不會留給沒興趣的影片太多時間。
所以,你必須把影片的「最痛那句話」「最讓人停下來的疑問」,直接丟在前面。
我們不是在寫論文,
是在用「一句話」擋住觀眾的手指!
開頭講到人心,觀眾才會留下來聽你怎麼解釋,三秒內沒說重點,就等於沒說。


【實際舉例】
✖️:「大家好,我是老獅,今天這支影片⋯」(開頭太長觀眾滑走)
✔️:「影片拍得不錯,卻沒人留言?你可能中了這七種無感影片病。」(前三秒就講出影片重點)
所以我常說,短影音和長影片有落差,當你不是【標準品】,只要一開場就做自我介紹,被滑走的機率相對比較高。

無感病 No. 2:影片跳過情緒共鳴,直接硬教知識

很多創作者一開口就急著教、急著講自己的觀察、整理出來的理論,彷彿內容講得夠「乾貨」,觀眾就會留下來。
但觀眾其實不是來考試的,他們有自己的煩惱、卡點、不安全感。
如果你沒先讓他感覺「你講的就是我的問題」,那他就只會把你當背景音。
也可以說:需要更多共感與共鳴。
要建立信任,先放下【教學慾】,讓觀眾感受到「你懂他的卡關在哪」。
不是觀點太難懂,而是你還沒進入觀眾的「心情」和「處境」。
不是誰講得最有道理贏,而是誰最能說中觀眾的心事——贏!


【實際舉例】
✖️:「短影音需要策略思維與行銷邏輯⋯⋯」
✔️:「你是不是一開口介紹自己,觀眾就滑走?」

無感病 No. 3:你講的是「觀點」,不是「痛點」

你花了很多時間整理思考與策略,想讓觀眾覺得你有深度、有想法,這雖然很好,但對多數人來說,那些觀點太遙遠了!
觀眾不是來聽你的邏輯,而是來解決自己的焦慮。
他們心裡只有一個聲音:
「這東西能不能幫我解決卡關?」
觀點再完整,對卡在「影片拍完沒人看」、「明明有流量卻沒成交」、「一天只進一封私訊」的創作者來說,都是浮雲。
要讓觀眾留下來,不是用說服的,而是用「你說中我了」。
講觀點,觀眾會尊敬你;講痛點,他才會覺得:「原來你懂我。」


【實際舉例】
✖️:「短影音需要策略思維與行銷邏輯。」(說得沒錯,但無感)
✔️:開頭先說:「你是不是拍了20支影片,卻還是沒有人私訊問報價?」(馬上對焦觀眾心裡的苦 🤣)

無感病 No. 4:資訊很多,但觀眾聽不懂

有些創作者一心想要放出專業,結果影片變成一連串「關鍵字羅列」!
觀眾聽不懂,不是因為他們笨,而是因為你講得太遠、太冷、太硬。
你說的是「品牌價值定位」,觀眾只想問:「所以我要怎麼讓人記得我?」
你說的是「流量變現模型」,觀眾只在想:「為什麼影片有人看,卻沒人私訊?」
講話別只顧「專不專業」,
要問:「觀眾聽不聽得懂?」


【實際舉例】
✖️:「打造個人IP、提升品牌辨識度。」(有點難懂,需要多想一層)
✔️:「你是不是影片明明有流量,但觀眾看完就走,沒人記得你是誰?」(讓觀眾瞬間點頭!)

無感病 No. 5:講了一大堆,影片結尾卻沒CTA

很多影片的內容都不錯,但最後沒有CTA(Call to Action),沒有CTA,就像演完一場戲,觀眾鼓掌完沒門可出,那就散了。
觀眾需要「下一步」:
要不要留言?
能不能私訊?
還是收藏?
還是去看哪個連結?
還是你希望他們做什麼?
不是他們不願意行動,而是你沒指給他們路。
當然,也不是說每一支都需要做到CTA,但必須知道它的重要性即可。
一支影片如果沒有行動設計,就只能當一場無聲的展示。而你,是希望成交,不是純展示。
CTA 不是硬塞廣告,而是讓觀眾知道他可以行動、可以靠近你。
觀眾需要你說明「下一步要做什麼」,清楚明瞭!


【實際舉例】
✖️:「希望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,我們下次見。」
 ✔️:「如果你也有這困擾,留言『我中了』,我來幫你看影片。」

無感病 No. 6:影片只講你自己,觀眾為何要留下?

很多創作者在影片開頭,會不自覺講太多自己的背景或成就,像是:「我做了幾年自媒體」「我曾經帶過幾家上市公司」⋯⋯
這些話的出發點,可能是想要建立專業形象,但觀眾心裡常常會浮出一個問號:「那又怎樣?跟我有什麼關係?」
——這就是問題所在。
影片不是履歷朗讀會,更不是業績報告會,也許當他對你和你的產品服務產生興趣,這一段的履歷朗讀會相對就更有價值。
你要做的不是「說服觀眾你很厲害」,
而是「讓觀眾感覺你也曾經和他一樣」。
這樣,距離才會拉近,信任才會打開。
特別是在「教學型」「變現型」影片中,若你想要觀眾買單、留下來、私訊你,就必須先讓他感覺到你「懂他」「陪過」。
只講自己,觀眾會敬你三秒;
講我們的共同點,他才會留下三分鐘。


【實際舉例】
✖️:「我操作過三個千萬業績案例⋯」
✔️:「我也曾經拍了20支片都沒人理,後來只改1件事就開始有私訊⋯⋯」

無感病 No. 7:影片沒結尾金句,觀眾帶不走重點

影片內容就算講得再豐富,沒有「收尾」,觀眾還是記不住。
很多創作者以為:「我都講完了啊,還要什麼?」
但觀眾的注意力有限,如果你沒有幫他做個收斂,他就會像看完一堆資料卻沒做筆記,什麼都不記得。
一支影片的結尾,是你傳遞價值的「最後一刀」。
你可以幫觀眾劃重點、總整理,
或者用一句金句留印象。
這不只是知識收斂,更是品牌記憶點!


【實際舉例】
✖️:影片沒收尾,草草結束
✔️:「(結尾)總結三點:1. 拍影片不是為了好看,是要觀眾有感。2. 沒有CTA,觀眾永遠不知道你要他幹嘛。3. 記得收尾加一句話,觀眾才會記住你是誰。」——就像現在這樣,你記住我了嗎?

預告:懂拍影片了,然後怎麼賺錢?

所以你看,影片沒反應,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觀眾根本「沒感覺」。
這封信,我們把七種「影片無感病」攤在陽光下,讓你知道——原來不是拍錯,而是講得不對。
但⋯⋯發現問題,不等於會變現。
你現在可能在想:
「好,那我知道不能這樣講、不能這樣拍,
那到底要怎麼講?怎麼拍?怎麼讓觀眾不只聽你說,
還願意私訊、下單、買單?」
這就是我們下一篇文章要聊的主題:
《商業短影音可複製獲利方程式》
我會講一件你以前可能沒想過的真相:
拍影片,不是為了紅,是為了成交。
而成交,是可以設計出來的。
敬請期待。
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我在 PressPlay 的這堂課 👉《流量爆發的短影音獲利學》,我會把「如何讓影片變成交」、「怎麼從內容設計帶出需求」、「讓觀眾主動私訊」的完整邏輯和腳本,都拆給你看,有興趣就去看看囉。
🔗 點我看完整課程介紹
讓你拍的每一支影片,不只有人看,更有人買。

如果你想推薦電子報給朋友, 歡迎轉寄,請他點閱以下按鈕訂閱 :
🔗 點我免費訂閱電子報
現在就加入《老獅說電子報》
讓你的努力,開始變成收穫。 商業流量變現思維,讓觀眾從留言變客戶。

歡迎回信,我將會親自回應
若有商業合作、講課需求 都可直接寄信,至此 info@liontalk.com.tw